从业22年,张家港港务集团门机司机黄强一直都是个闯关者。碰到不同货物,他总能通过技能创新攻克下吊装办法。今天的《二十大代表风采》,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个始终走在创新路上的一线操作工。
在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,一排红色“钢铁巨人”矗立,黄强就是操纵它们的门机司机。一根直径5厘米的铁棒,黄强能在25米高空,操作门机在30秒内准确无误地插进地面直径10厘米的圆桶中。这门绝活,被称为“画龙点睛”。
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现场操作一部黄强组门机司机(组长)黄强说:“门机在操作的过程中,上面可能只动了10厘米。但是下面的话物体可能会晃动到1到2米之间,这就考验我们门机司机要眼疾手快。”
黄强2000年入行成为一名门机司机。这不足5平米的驾驶室,就是他每天工作、钻研超10小时的“主阵地”。十余年里,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,门机“大手臂”要抓取的货物种类和规格都越来越复杂。2017年,码头接到任务,需要装运一批预制梁用于建设“一带一路”重点项目——文莱跨海大桥。
黄强说:“那个长大概是12米,重量达到了22吨左右。一碰,边上是纯水泥的就会掉一大块,产生货损。我是在门机上做了大概将近一个月,总结出了三个针对水泥制品这一个货种的操作方法。”
2012年,公司成立了黄强工作室,集聚20多名一线骨干,成为公司技术攻关的“智囊团”。黄强带领大家,收集来港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,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把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,独创出以“稳、准、快”为主要特点的“黄强门机操作法”,迅速成为门机司机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南。
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门机司机李高闻说:“我从进港以来就跟着黄师傅学习怎么开门机。门机上只有一个座位,我在操作的时候,师傅就只能在边上一直站着指导我们,倾囊相授,没有丝毫的保留。”
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黄祯说:“黄强的技术创新为公司降低了成本、优化了工艺。更重要的是,钻研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公司更多的员工立足岗位、刻苦钻研、大胆创新、争创一流。”
十年里,码头换了面貌,黄强也凭着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孜孜不倦的创新,收获了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。如今,随着智能化、数字化的加入,黄强与团队的创新焦点又从门机手臂下的大吊钩转到了门机内部。
黄强说:“不用再往门机上爬了。通过屏幕操作手柄来控制门,就像我们一个无线遥控一样的,这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空间、更多的可能。我也会继续坚守我的岗位,为港口的发展、为交通强国的建设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转载自:江苏广电总台